日前,中华药膳文化养生博览园项目项目建议书已经编制完成,正在上报有关部门审核。
中华药膳文化养生博览园项目,建设地点:成都市周边区县(成都100公里范围内),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占地面积约2910亩,总建筑面积达16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工业园示范基地、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养生养老中心、中华健康药膳城及相关的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为13亿,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
据专家分析中华药膳文化养生博览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如下:
一、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1、《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做出明确定位,并描绘了行业发展的蓝图,将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利好。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既要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也要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规划还强调要“坚持科学精神,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对中医药作虚假、夸大宣传,不得以中医药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
2、连续十二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三农
(1)200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表数据,中国农业已完成对城市和工业经济的支持,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时代。为此,连续十二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变革和创新,旨在大力推进三农发展。十八大召开后,新一代领导人更是从四化联动的战略角度,深度剖析了农业现代化对新一轮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一切,使得我国农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2)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了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农业产业价值的转变,农业开始与旅游、地产、工业、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进行有机结合。
3、我国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
(1)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
规划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提出,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2015年1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商办秩函[2014]809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推动建立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药材流通现代化,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通知》明确了到2020年初步形成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建设中药材产业加工基地;二是规范中药材包装;三是建设集中仓储配送网络;四是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五是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配套物流服务功能;六是做强做大中药材仓储物流企业。
为实现以上目标和任务,《通知》提出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争取在中药材集约化产地加工基地、社会化仓储基地建设方面提供土地、资金、融资支持;二是尽快形成覆盖中药材物流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三是推行中药材仓储质量认证制度,确保从事中药材公共仓储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储存条件;四是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在中药材标准制订与宣传贯彻、人才培训、专业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要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结构调整是关键。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药材品种单一,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而是进入了“效益--失管--产量低、品质差--初加工--效益衰”的不良循环轨道。由于过去的生产目标仅限于增加社会的产品供应量,对产品的加工、销售、增值等考虑较少,这与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差距大,出现了产、加、销不配套,农、工、贸相脱节的问题,既影响了产品效益的提高,又影响了农民增收,进而影响了基地的巩固和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引进中药材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将中药材的产销结合起来,提高了药材的核心价值,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繁荣中药材市场和弘扬文化的需要
中药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自古以来在人类救死扶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生活及医疗中,中医医疗仍然具有西医药不可替代的一面,特别是针对疑难杂症、传染性病毒疫病有独特、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医疗效应是西医药无法可比的。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等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项目的实施,会建立新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新的中药材文化贸易交流圈,不仅加强了贸易的往来,对中药材文化的传播也会有所帮助。
四、符合四川省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川省养老设施人均床位数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大多数属于乡镇敬老院,城市福利院床位数明显不足。民营或国企所办养老设备设施普遍较差,缺少必要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并且根据走访情况目前也无空余床位。
本项目的实施,也将为四川乃至全国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物质需求的基础上,项目更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希望借助优质的环境和服务使老年人得到感官上的舒适;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或公益活动使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真正让这些为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回馈,体验到幸福愉悦的晚年生活,符合四川省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
五、满足健康产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防治疾病,而是追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医学模式也逐渐由原来的疾病医学(单纯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医学(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继而引导了健康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项目国医馆(治未病中心)采用“治未病”的医学思想,提倡预防为主,并积累了养生、康复等丰富的保健手段和方法,符合人类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展示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促进健康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服务人类健康。
同时项目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将充分发挥培训教育的作用,从信息传递、经验交流、健康知识等角度出发,服务人民,促进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
六、增加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和再就业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积极促进就业,创造更多岗位,并通过就业不断增加人们的收入,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项目拟新建于成都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本项目较大规模的投资将带动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将为当地居民带来较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提供一定的临时岗位,有效的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同时本项目配套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将会为许多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农民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中药材与大田作物、经济作物生产相比,具有效益高、见效快的显著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项目建成后,能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对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都有正面的影响,能够推动区域配套和其它配套设施的完善,能够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七、带动关联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为中药材种植、加工以及电子商务项目,是一项集中药材深加工生产、技术研发、技术推广、规范化种植、销售及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是完善中药材行业科研生产销售运营体系,提高中药材在医药行业的地位,保障人民健康的客观需要。
项目建成后除消化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产能、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外,在将间接带动土建工程、运输、包装、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带动作用显著,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度,可促进各行业的进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的发展方向,投资该产业面对较强的市场可行性、经济收益可行性,因此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可有效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促进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