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丨 登陆

服务热线:

400-028-7706

180-4037-5953

全部服务分类
加入收藏
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发布时间:2015-08-24 09:53:00 来源:管理员 浏览次数: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绿色交通的概念在国内外被提出,并得到决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绿色交通即为了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建设维护费用,通过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构筑需要相应的技术为依托,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三个关键问题的探索及研究。其中,城市道路网络交通系统设计问题侧重于道路网络的衔接模式及道路主线交通设计,道路资源最佳利用问题重点讨论城市公交网络优化及公共交通优先技术,交通系统动静衔接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动态交通为约束进行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该研究以城市基本交通问题分析为基础,以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目标为约束,提出建设中国城市绿色交通系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以期为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绿色交通系统,交通系统设计,绿色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规划与设计

  0.前言

  目前,城市交通问题突出,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交通污染已成为当今难以解决的顽症。因此,如何重新定义与发展交通系统,成为现代文明下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此情形下,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绿色交通的概念在国内外被提出[1],并得到决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建设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以期为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城市绿色交通系统概述

  1.1 绿色交通的含义

  绿色交通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脉相承,同时综合交通宁静区、自行车推广运动、新传统邻里的城市设计方法以及低污染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现代有轨电车、轻轨为导向的公共交通运输等观念,成为交通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其根本的含义是创造一个协和的交通,即为了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建设维护费用,通过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包含:①交通与(生态的、心理的)环境协和;②交通与未来的协和(适应于未来的发展);③交通与社会的协和(安全、以人为本);④交通与资源的协和(以最小的代价或最小的资源维持交通的需求)。

  在绿色交通的概念中必须说明绿色交通的体系,Chris Bradshaw 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1],将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最后才是单人驾驶的自用车。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分为: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电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与客运空运、摩托车。

  1.2 绿色交通的目标

  发展绿色交通,源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因此,中国绿色交通的目标同样除了要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之外,还要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体现在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体现在交通运输的低成本、高效率。社会的可持续性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为目标,并实施公众乐意接受的、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阶层用户的需求。环境可持续性的实现,鼓励和诱导城市居民放弃小汽车而转向公共交通,从而有效的减少汽车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达到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的目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交通实施计划的落实和建立交通投资的财务机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城市交通与环境目标

  宣传交通对环境和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推广使用环保汽车和燃料;在城市不同的地区和时间中,限制不同车型的车辆的通行权;进行交通和土地使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2)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目标

  在城市规划时,令城市向区域性、多城镇核心方向发展;研究交通容量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保持适度规模的交通容量来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研究城市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结合,将绿色交通概念注入到城市规划法规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求能满足目前的需求,也要求能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做好土地开发的交通影响评估和管理;在进行道路修建时,需要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得失,并做好景观设计工作;对于道路修建和拓宽的评估,应包含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的可能替代方案与配合措施。

  (3)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公交优先系统,达到公共交通的观念优先、设施优先、效率优先、管理优先和安全优先,以换乘为主研究公交布局,设立高效的公交专用道;协调公交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方便换乘和合理收费,建立一套完整的交通策略计划,并做好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结合;配合城市的长期发展以及土地使用与财政能力进行公共交通的综合规划。

  (4)慢行交通发展目标

  在交通法规中规定绿色交通体系中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慢行交通(即步行和非机动车);建立慢行交通专用道系统,将机动车道与慢行车道分隔,慢行车道中将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利用乔木作点状分隔。

  (5)停车交通发展目标

  把停车设施建设规模、布局以及与静态交通管理措施结合起来考虑,强化“以静制动”的观念和管理方法。

  1.3 绿色交通的指导思想

  城市绿色交通系统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对于具体指定发展绿色交通策略方案,其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

  城市交通系统从宏观角度由供给和需求两个网络构成,这两个网络的匹配程度决定城市交通状况。引入绿色交通的概念之前,在技术层面更关心交通阻塞问题;随着政府决策的变化,逐渐将实现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作为其发展目标,在技术上对交通阻塞的关注更侧重于公共交通,同时将环境、资源以及安全问题列入重要位置。

  为了构筑城市绿色交通系统,需要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包括交通本身以及与交通有关的燃料、车辆与工程建设等技术。该技术是否合适,检验的标准有四条:一是该技术应用来增加生活需要的出行,反之,若用来增加私人车辆的使用或增加其方便性,则为不合适的交通技术;二是能够减少私人机动车辆的使用,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三是可以增加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四是该技术本身具有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比如运用网络通讯科技,减少了出行次数。本文着重探讨交通领域的三个关键问题,分别为:

  ①城市道路网络交通系统设计问题:侧重于道路网络的衔接模式及道路主线交通设计;

  ②道路资源最佳利用问题:重点讨论城市公交网络优化及公共交通优先技术;

  ③交通系统动静衔接管理问题:以动态交通为约束进行静态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2)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交通规划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交通规划必须保证其成果为大多数人所使用,且需要强调人的可达性优于车辆的移动性,从而增进人的活动率,而非机动车的速率。同时,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和联运以及城市空间区域的调整,实现城市及交通规划能够科学的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3)政府主管的决心与行动

  绿色交通的实践,需要各级政府主管的决心,化为实际施政行动,广泛的向群众宣传与承诺,并需要社区和民间企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4)公众参与

  绿色交通的运输工具选择是一个综合交通运输与生活品质的决定问题,需要社区人们的共识,重新审视新的“人的价值”,进而选择绿色交通工具为其生活方式之一。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交通设计的基本概念形成于八十年代,是近年来逐步被高度重视的改善城市交通的方法和技术[2]。但长期以来,交通设计多被视为“交通工程设计”,缺乏基于交通设施基本功能的考虑,难以满足交通 “安全、通畅、环保、便捷与效率”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对交通设计重新定位。设计有构思、创造、优化、组合与整合之意,以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为目标的交通系统设计需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保证车辆通行的连续及顺畅,以降低车辆待速行驶引起的污染;二是将道路景观设计融合到交通设计中,在实现道路景观需求的同时为交通出行提供必要的隔离。在上述功能约束下,交通系统设计将主要从网络设计以及主线设计两个层面展开。

  2.1 城市道路网络设计

  传统的道路网络规划常常过多的专注于道路连通性,因此将过多的次干道、支路等低等级道路连接到主干道上,导致主干道交叉口密集,通行效率降低,次干道运行速度过快、交通安全度低。目前,在绿色交通新理念的影响下,出行者对出行环境的舒适性、便捷性要求日益提高,因此,需要结合土地利用性质与规模对城市区域内的交通网络组成做进一步的优化,以保证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所承担的交通功能明确,道路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支路功能定位为生活型道路,用以衔接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主要承担工作、购物、休闲等进出集散交通;次干道功能定位为连接型道路,用以汇集多条支路上的交通,并将其传送到交通主干道;主干道功能定位为交通型干道,是城市交通的主通道,用于传输大量、高速的交通流。为实现各自交通功能,道路网络衔接模式需要采用图1模式。

  2.2 城市主干道绿色交通设计

  城市主干道绿色交通设计即将交通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同道路环境相结合,以达到交通需求与景观效果的协调,从而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城市主干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着重从规划控制、交通环境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静态交通的


首页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微信运营品牌咨询案例中心资讯中心关于中哲
全国热线:400-028-7706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环球中心E1区1-901902号

座机:028-6527-9680    QQ:1920534296

业务咨询邮箱:1920534296@qq.com

人才招聘邮箱:1549725958@qq.com

 

 

 

400 - 028 -7706 在线咨询